近年来,随着家庭财产积累增多,房产继承纠纷频发。尤其在兄弟共同继承父母房产时,因利益分配、赡养义务履行等问题引发的矛盾屡见不鲜。如何通过法律途径化解纠纷,保障各方合法权益,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
案例分析
2025年,北京市朝阳区某家庭因父母遗留房产继承问题,兄弟二人对簿公堂。父母生前未立遗嘱,兄弟二人均主张对一套价值800万元的三居室拥有全部产权。弟弟以长期照顾父母为由,要求独占房产;哥哥则主张均分,并指出弟弟未履行赡养义务。法院审理发现,弟弟虽与父母同住,但未支付赡养费,且父母医疗费用主要由哥哥承担。最终,法院依据《民法典》第1130条,判决哥哥继承55%份额,弟弟继承45%份额,并由弟弟向哥哥支付折价款。
法律依据与实务操作
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123条,继承开始后,有遗嘱的按遗嘱继承;无遗嘱的按法定继承。本案中,父母未立遗嘱,适用法定继承,兄弟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平分遗产。但《民法典》第1130条同时规定,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的继承人,可多分遗产;有扶养能力而不尽义务的,应少分或不分。法院结合赡养事实,对份额进行了调整。
实务中,处理兄弟房产继承纠纷需遵循以下步骤:
协商优先:兄弟可通过家庭会议协商分割方案,如一方取得房产并支付折价款,或按份共有并签订管理协议。
调解介入:协商不成可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,调解协议经司法确认后具有强制执行力。
诉讼解决:若调解失败,可向法院起诉。需准备死亡证明、亲属关系证明、房产证等材料,法院将根据赡养贡献、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判决。
过户执行:判决生效后,需办理继承公证、缴纳税费,最终完成产权过户。
风险提示
隐匿或转移遗产可能构成犯罪,需承担刑事责任。
伪造遗嘱或篡改内容将导致丧失继承权。
长期未处理继承可能导致房产被查封或第三方权利主张。
下一篇 :多人共继房产起纠纷,法律如何破局?